17家银行私募管理人资格被撤销 银行杠杆资金出口被堵

更新时间:2015-12-26 08:43:13来源:采编

宝能万科股权之争,牵涉出数百亿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杠杆资金,引发银监会和保监会两大监管层的高度关注。12月23日,保监会发布《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信息披露准则第3号:举牌上市公司股票》,要求对所举牌的公司所有信息都要详尽披露;同日,市场上也传出此前获得私募基金管理人资格的17家商业银行被银监会以内部通知的形式撤销。宝能万科股权之争,牵涉出数百亿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杠杆资金,引发银监会和保监会两大监管层的高度关注。12月23日,保监会发布《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信息披露准则第3号:举牌上市公司股票》,要求对所举牌的公司所有信息都要详尽披露;同日,市场上也传出此前获得私募基金管理人资格的17家商业银行被银监会以内部通知的形式撤销。

“确实收到监管层下发的通知,当初私募基金管理资格是向中国证券基金业协会报备的,但是具体的产品则要向银监会报备。自从宝能系利用银行渠道取得杠杆资金参与万科股权增持被市场曝出之后,监管层对其中暗藏的风险深感担忧。但据我了解,很多获得资格的银行绝大多数都没有开展业务。”12月24日,上海一家获得该资格的银行相关负责人透露。

该人士称,自从今年6月商业银行从事私募基金管理业务开闸之后,一面是协会加速批复,另一面则是银监会从未在市场上公开表态过此项业务。宝万之争正好成为银监会关闭此项风险度极高业务的理由。

无声的关闭

既然从未发文鼓励支持开展商业银行私募基金管理业务,也就无须公开下发通知已获得资格的17家商业银行停止此项业务。

银监会为何关闭此项业务?12月25日,苏南一家商业银行高层表示,银行申请私募基金管理人资格涉及两个监管主体,银监会和证监会主导下的中国基金业协会。从长期发展来看,开放商业银行发行私募基金,必然需要证监会和银监会共同制定规则,区分管理权限。

11月中旬,中国基金业协会通知相关银行,将商业银行私募基金管理人资格备案主体由原总行一级部门调整为法人银行。接近中国基金业协会的人士表示,申请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备案,必须使用法人主体,相关监管办法对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定义就是法人主体,因为担心银行多个部门重复申请。

实际上,多家银行透露,对于17家商业银行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私募牌照这事,外界原本关注很少,若不是宝万之争暴露出来的宝能系调用了浙商银行的私募基金,外界甚至还不知道银行已经暗暗从事这项业务。

“监管层态度不太开放。我们本来也计划宣传一下的,但11月时监管层找过几家银行谈话,所以宣传的计划就取消了。银行对此都讳莫如深,现在浙商银行被卷入宝能系资金链中,其他银行估计都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能染指这项业务了。”12月25日,上海某银行资管部门负责人感叹。

在17家获得私募基金管理资格的商业银行中,除两三家规模比较大外,其它都是区域性银行甚至还有农商行,反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都没有涉足。

曲线涉足仍被许可

在分业经营格局下,现行的《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但是曲线“涉足”私募股权类业务并未被明令禁止。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分析指出,此前银监会的态度已经很清晰,私募业务不是不能做,而是要在现在的《商业银行法》框架下,要以合规的方式做,资管子公司才是正道,“得等国务院批准资管子公司试点,由子公司为主体做。现在银行直接去备案基金产品管理人,没有防火墙设置,是不合时宜的。”

2015年12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研究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交叉持牌,稳步推进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在风险隔离基础上申请证券业务牌照。银监会此前也曾多次在会议中要求竖起栅栏,防止不同风险相互传染、蔓延,防止发生系统性与区域性金融风险。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传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时就曾特别强调,要深刻领会关于防控金融风险的重要要求,着力打好风险防控的歼灭战,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

“眼下看来,是商业银行的步子迈得太快,监管的步伐还未跟上。商业银行将来可将银行理财业务分拆,成为独立法人机构,以子公司为主体申请私募牌照。”12月24日,一位银行业分析师认为,除了探索理财子公司分拆外,推动城商行投贷联动也是一种方式。

“目前所谓银行投贷联动业务模式比较简单,即联合私募公司,对目标公司联合尽调,模式无非银行先贷、私募跟投或者私募先投、银行跟贷两种。这项业务我们还在做,给投资者提供的回报还比较可观。”12月25日,上海一家大型商业银行高级经理告诉本报记者。

华泰证券金融分析师罗毅此前也表示过,银行将逐步持有多元化金融牌照,前期以子公司形式为主。银行拥有多种金融牌照有利于熨平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盈利波动,争取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租赁等多元化牌照能为其保持或扩大市场份额,逐步参与到资本市场,应对金融脱媒挑战。在银行内开展证券业务的全能型银行模式不利于风险隔离,前期应该还是朝着银行设立子公司申请证券牌照的方向迈进。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