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小基金公司逆袭之路:激进赶超与成长悖论

更新时间:2016-02-24 08:03:00来源:采编

【新生代小基金公司逆袭之路:激进赶超与成长悖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回望过往数年,基金行业风云变幻,适者生存,而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各路股东资本的搅局,每年基金排行榜名目的更迭也更为迅速——一批安于现状的老面孔跌出榜单,又有一批创新者杀入。(上海证券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回望过往数年,基金行业风云变幻,适者生存,而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各路股东资本的搅局,每年基金排行榜名目的更迭也更为迅速——一批安于现状的老面孔跌出榜单,又有一批创新者杀入。

无论是天弘基金捕互联网金融风口华丽逆袭,还是民生加银借基金子公司“弯道超车”,几年前,一众小型基金公司,穷则思变,改变了基金行业的竞争格局,也成为后来者纷纷效仿的楷模。而在身后,一批更新更小的新生代基金公司,正激情赶超,奔走在逆袭之路上。

作为基金业的“后来者”,他们没有品牌渠道的先发优势,也没有强大的股东背景,但他们却拥有更具竞争力的机制和人才,或发力定增市场,或专注新三板,或精耕主题基金抑或大数据基金。路径不一,但都不甘落伍,试图赶超。

不过,在部分风格激进的新生代基金公司上演“激情与速度”的同时,由扩张带来的成本掣肘与投资风险也在剧增,尤其是在当下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如何平衡成长速度与回撤尺度,也着实考验着这些基金管理人的智慧。

夹缝中成长与赶超

一年前,在北京市某区任职公务员的刘颖,加盟了刚成立一年的九泰基金市场部,这家位于北京金融街金泽大厦并不起眼的基金公司,成立于2014年7月,注册资本仅2亿元,被视为首家PE投资管理机构发起设立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

这家九鼎系的创业型基金公司,自诞生之日起就立志走一条不同其他基金公司的差异化路径——专注定增市场和新三板市场。

早刘颖一年加盟这家基金的九泰定增基金的基金经理刘开运,曾在九鼎投资工作多年,在他看来,九泰参与定增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其股东九鼎投资拥有丰富的项目储备与资本运作能力,这些资源储备是其与上市公司合作的重要筹码。

“与其他公募基金不同,我们以一级市场眼光和心态做市场,更在乎公司的内在价值,并不太在意股价波动。”刘开运如是说。过去一年间,记者与九泰基金经理的数次对话,都安排在开盘时间,面对股价巨幅波动,他们大都无暇关注,淡定从容。

面对二级市场的巨幅波动,这些没有先发优势,亦没有强大股东背景的新生代基金公司,寻找到一条迥异与其他基金的路径。例如,最近两年,不少基金公司纷纷成立新三板事业部等创新业务部,将目光投向新三板或“一级半”的定增市场。

上证报记者梳理发现,天弘基金、万家基金、财通基金等多家公募基金均成立了专门的新三板事业部或股权投资部,过去一两年他们在新三板或定增市场布局获益,成为二级市场投资基金之外的新的增长点。

不久前,天弘基金旗下全资子公司天弘创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首个医药股权投资项目——云南维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登陆新三板。自2015年7月天弘创新入股维和药业,到维和药业成功登陆新三板,前后仅历时4个月。

“新三板在注册制临近的情况下,5000多家挂牌标的中,存在一大批优质潜力上市企业,在未来有望充分受益。”天弘基金李韵炜认为,随着2016年注册制即将推出,三板、创业板、战略新兴板未来将产生优质企业争夺战。

除布局新三板、定增基金等创新业务外,借助互联网技术和股东资本的力量,不少机制灵活的基金公司,也纷纷成立类似影视、养老等主题型基金,或与大数据平台合作,推出更吸引眼球的大数据基金。

其中,尤其以影视基金最为火爆,据记者调查,保守估计目前至少有20多家影视专业基金,其中不乏公募的身影,他们手持重金,四处打探项目,遇到好项目一哄而上,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令一些理智的投资机构望而生畏,退而远之。

新生代基金的成长悖论

“去年上半年,我们最高规模到了400多亿,现在是200多亿!”去年年底的一场基金营销研讨会上,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基金同行,前海开源基金首席市场官张大伟如是坦诚自家的“回撤之苦”。

作为一家成立刚满三年的新生代基金公司,前海开源基金注册地位于国家金融创新合作区——深圳前海,享有“特区中的特区”的区位优势和金融创新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以及其他基金公司不可比拟的机制与人才优势。

在张大伟看来,前海开源基金规模的大幅回撤,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打新基金,去年打新暂停基金赎回影响较大;二是他们平台上也有分级基金,在巨幅下跌后,场内客户阶段性赎回。

如同其他新生代基金公司,在股东诉求和客户利益的双重压力下,他们不得不逼迫自己走上一条加速度的追赶之路。面对去年上半年的“快牛”,他们纷纷加快新产品步伐,募资规模一跃百亿、数百亿,但管理风险也不期而遇。

在上半年短短6个月时间,前海开源就新发了16支公募基金,总记录募集规模是134亿。而北京另一家成立于2010年的基金,目前管理22只产品,其中16只成立于2015年,但经历大幅回撤后,多数净值跌至0.85至1之间。

基金公司缘何如此膜拜速度与激情?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解释称,就打新基金而言,市场留给基金公司迅速做大规模的时间窗口就两三个月,一旦错过机会,恐怕要等待下一波牛市才能实现赶超。

“趁着行情好,多发些产品,尽量将规模做上去,这样即便熊市来了,靠管理费才能撑几年。”去年四五月间,北京一家成立不足三年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告诉记者,目前这家公司管理规模已比峰值缩水了近半,但仍远远高于牛市启动之初。

在股市由牛转熊之际,不少布局二级市场的基金管理人正收缩战线,做好了过冬御寒准备。不过,当下专注于新三板市场的基金管理人心态则似乎仍处于“盛夏”,尽管他们大多尚未盈利,仍处于跑马圈地阶段,但其操作更为激进。

据业内人士透露,不少激进的新生代基金公司,为扩大新三板市场份额,早在去年年底,就制定了疯狂的扩张计划,并大肆招兵买马,希望在2016年将专职投资团队扩大至100人,涵盖TMT、医药、消费、能源、先进制造等五大行业。

“尽管我们现在还没有盈利,但我们在投资股份数量和投资金额上,已经领先同行,且有几家公司已列入IPO名单。”某布局新三板市场的基金客户经理称,他们现在的工作激情十分高涨,全然没有二级市场的熊市思维。

不过,新生代基金公司上演的“激情与速度”亦是一把双刃剑,由扩张带来的成本掣肘与投资风险也在剧增,尤其是在当下复杂多变的环境下。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