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基金出海 香江架“桥梁”

更新时间:2017-07-03 16:48:39来源:互联网

“基于市场开放程度、监管模式及文化等多方面因素考虑,香港地区是内地公司开拓国际市场的首选注册地。”

回望20年来内地基金公司与香港市场的合作轨迹,不难发现,随着QDII、沪深港通和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政策的落地实施,两地之间的血肉联系越来越密切。

基金公司拓荒

据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负责人刘亦千介绍,内地基金的“出海”始于2006年公募基金对香港市场的开拓。当时,我国内地公募基金行业已发展近十个年头,“在基金产品同质化、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局面下,一些基金公司决定创新发展,转向开拓海外市场”。

“基于市场开放程度、监管模式及文化等多方面因素考虑,香港地区是内地公司开拓国际市场的首选注册地。”刘亦千表示。

因此,在2008年证监会发布《关于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在香港设立机构的规定》之后,南方基金 、易方达基金、嘉实基金、华夏基金等大型老牌基金成为了率先获批准开设香港分支机构的基金公司。

在交银国际董事长、香港中资证券业协会会长谭岳衡看来,政策支持让内地基金公司能够在香港设立机构和发展业务,并快速发展成一支主流的力量。“从投资者的构成来看,香港市场过去是以海外的机构投资人为主体,这二十年来随着对外开放和互联互通,越来越多来自内地的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保险机构都成为香港市场的投资者。”

刘亦千表示,香港分支机构作为中国与跨境投资的桥梁,双向管理内地对于海外的投资和海外对于内地的投资。起初,作为内地已有业务的自然延伸,南方基金等公司试图通过分支机构,招揽熟悉境外市场的海外人才,进一步完善自己的QDII业务;易方达基金等公司则希望将分支机构作为营销渠道,通过RQFII和QFII渠道拓展母公司业务的客户群体。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5月初,已有24家公募基金公司在香港设立了分支机构。

QDII起伏之路

一家基金公司相关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内地资金能流向港股 ,始于2007年6月,监管层全面放行基金QDII。“当时是牛市,市场流动性泛滥,都在想法子把过剩的资金引流出去”。

QDII基金应运而生,首批产品包括华夏全球 、南方全球 、嘉实海外中国、上投摩根亚太优势 ,投资标的主要集中于中概股。这4只产品一问世便被内地投资者热捧,首募规模高达300亿元。但这批“天之骄子”随后就在2008年遇上了金融危机,遭遇重创,至今处于亏损状态。

“第一批QDII基金出海时机不好,第二批也好不到哪里去。”业内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第二批QDII产品在2009年集中发行,但随即遭遇欧债危机,也出现较大亏损。

不过,今年以来,受益于美股和港股的强势表现,QDII基金再次成为各类基金中的佼佼者。数据显示,截至6月15日,QDII基金以今年以来6.73%的平均收益率,远远跑赢同期平均收益率分别为2.26%、1.71%、1.6%、0.17%的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基金、货币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可谓是一枝独秀。

沪深港通成新宠

对于有意布局港股的内地基金来说,QDII资格和额度都非常稀缺。要知道,自2015年初以来,没有基金公司获得新增的QDII额度。

所幸的是,2014年11月和2016年12月,沪港通、深港通相继通车,成为公募基金在内地之外的投资新通道。据资讯统计,目前内地市场上包括发行期在内的开放式港股通基金有90只(A/C份额合并计算)。今年以来获批的沪港深基金已达59只。

而2015年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的开通,不仅让内地投资者能够直接买到香港理财产品,同时也将内地基金引入香港。更重要的是,深入香港的内地基金公司从此有了源源不断的“活水”资金支持。

“外资在香港深耕百年,当年南方、易方达这些内资公募基金去香港开分公司,要站住脚跟其实是很难的,因为在香港本地孤立无援,很难获得资金流入。”业内人士分析称,“基金互认后,这些公司可以从内地获得资金,形势将发生逆转。”

截至2017年3月末,共有45只内地基金获批南下、共有6只北上基金获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截至2017年1月31日,香港互认基金在内地一年的总销售额为103.12亿元人民币;净销售额为74.86亿元人民币;内地互认基金在香港的总销售额为1.57亿元人民币,净销售额为0.93亿元。

(:DF333)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